金東寒:振興民族柴油機制造業
2013-03-14 16:36:16 來源:中國船舶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與過去5年的每一個3月一樣,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長金東寒如期來到北京,參加全國“兩會”。只是,他今年的身份不再是全國政協委員,而是上海代表團的一位全國人大代表。盡管身份有所轉變,但作為柴油機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領域的專家,他最為關注的仍是船舶工業特別是中國柴油機制造業的發展。
去年,造船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寒潮,受其影響,國內柴油機制造業也受到重創,下滑態勢十分明顯。“企業訂單嚴重不足,價格大幅下降,已經很難有利潤,老的企業尚且能夠糊口,一些新建企業可能會面臨生與死的考驗。”面對這一現狀,金東寒建議,政府管理部門應有所作為,幫助柴油機企業渡過難關;企業也應積極發揮比較優勢,加強工藝創新,做強二輪配套,將整個產業引向高端。
保持存在,必要時啟動反傾銷調查
“與造船業產能明顯過剩不同,船用柴油機產業的總產能基本平衡。”金東寒介紹,目前中國船用柴油機總產能為1200萬馬力左右,而韓國超過3000萬馬力。長期以來,國內柴油機制造業一直滯后于造船業,經過近年的快速發展,二者能力日漸匹配。即便這樣,2011年的統計數據仍顯示,我國有近一半的船用低速柴油機依靠進口。“如果此刻一批柴油機企業退出市場的話,一旦船舶市場出現周期性恢復,我國又將面臨柴油機配套滯后的問題。柴油機企業當前重要的是要努力保持存在。”
更令金東寒擔心的是韓國柴油機企業在我國市場的低價傾銷問題。這一問題近幾年一直侵擾著我國船舶工業。“這是韓國企業的一種策略,其目的是把中國柴油機企業扼殺在搖籃中。”他分析,韓國柴油機企業的強大,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。一是產業集中度較高。韓國3家主要柴油機企業平均年產量都接近1200萬馬力,且生產效率高,成本相對低,而我國企業最大產量在200萬馬力左右;二是柴油機零部件本土配套率高。韓國生產的柴油機本土配套率達95%,而我國目前仍有20%~40%的高端零部件依靠進口,這就造成盡管我國勞動力成本低,但總體成本并不占優勢。
對此,金東寒呼吁,我國造船企業不應只看眼前利益,一味選擇價格低廉的機器,而應站在維護民族利益的角度支持國內柴油機產業發展。因為,如果現在不有所行動,將來一旦受制于人,國內企業連討價還價的機會也沒有。同時,我國政府應有所行動,必要時可以啟動反傾銷調查。
發揮優勢,兩舉措將產業引向高端
對于中國柴油機產業的發展,金東寒頗有信心。他認為,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,最重要的是比較優勢,哪個國家在某一產業上有比較優勢,其就能發展這一產業。“造船及配套產業是資金、技術、勞動密集型產業,中國目前在這三個方面都擁有較強的比較優勢。這包括,我們擁有比其他新興國家更為完整的工業制造體系,整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,資金也較為充裕。”金東寒說。
不過,僅有比較優勢顯然不夠。金東寒建議,中國柴油機產業應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前提下向高端挺進,這需要做好兩件事。第一,加強工藝研究。他說,柴油機機體加工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,長期以來,我國企業都是買人家的圖紙來制造,往往在制造工藝方面的投入很少。我們使用的加工設備比國外先進,但所需的加工時間則相當于人家的4倍。國內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,開始加大投入,對工藝進行優化,研制工裝、夾具來提高制造效率,加工時間也在不斷縮減。
第二,自主創新,提高二輪配套水平。金東寒說,目前,對于柴油機上的許多關鍵零部件,國內企業尚不具備自主制造能力。如果國外企業不進行技術轉讓,國內企業就必須依靠自主創新。他說:“在零部件研制方面,我們有很多工作可以做。我們完全可以自主開發某些零部件,如果對其做了改進,可以提高整個柴油機產品的競爭力,那么一旦被品牌商采用的話,他們可能就會對這些技術進行推廣,還可能會適當減讓我們需要支付的許可證使用費,這是因為我們對他們的品牌作出了貢獻。讓客戶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我們的產品和技術,這樣的創新才有價值。”